春运期间,部分地区推出“红眼高铁”,实行24小时运营,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然而,人们不禁疑惑:为何高铁此前普遍避免夜间行驶?
原来,这一决策主要基于对乘客安全、设备维护及乘客舒适度的考量。夜间能见度低,不仅增加驾驶员操作风险,还可能导致对道路情况判断失误,从而诱发交通事故。此外,黑暗环境延长驾驶员反应时间,增加事故风险。夜间驾驶对天气条件要求极高,复杂多变的天气如雨雪、大雾等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高铁夜间行驶还面临设备维护与检修的复杂性,夜间作业不仅有光线不足、视线受限等自然条件挑战,还提升了工作人员安全风险。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运营经验积累,高铁夜间运行已成为现实。部分地区在春运高峰期间增开夜间高铁班次,以应对客流量激增,确保全天候服务。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春运期间发送旅客量达4833.9万人次,为此增开4116列高铁,其中1265列选择夜间运行。
面对24小时运营的新模式,高铁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整,包括优化列车运行图、加强设备巡检与维护、提升车站服务水平,以确保夜间列车安全、准时。调度部门在保障夜间行驶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调度,确保每一列高铁在预定轨道上安全、准时行驶。驾驶员需充分准备,应对能见度降低和天气突变等潜在挑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确保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