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距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上海一些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然而,不少班主任反映,部分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拒绝老师上门。这种情况引起了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入户家访已经过时。
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接到班主任的通知,希望节后抽个时间进行家访。朱女士回复说不方便,建议有事可以通过电话交流。但班主任多次通过微信催促她定个时间。朱女士表示,每家都有具体情况,例如她家三代同堂,居住条件局促,且她是单亲母亲,这些情况都不希望被老师知道。她担心家访会让老师对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背景及家庭关系产生主观印象,影响教育公平。
过去,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老师们骑自行车穿街走巷,走进学生家中,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拉近了家校距离,使教育更具人情味。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和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家访,成为主要的家校沟通方式。
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表示,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没有必要。以前家访是因为通讯不发达,而现在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特意跑一趟。
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也引发了关于家访边界感的讨论。家长顾先生坦言,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甚至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情况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在网上呼吁取消家访,列举了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如形式大于实质、打乱家长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