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琼”这个词最近因一位伊拉克网红“老王”的行动而引发广泛关注。从世界杯预选赛上的沙特球迷起哄,到中东小孩追着中国游客喊叫,这个词的恶意终于被一位中东本土博主公开讨论。
“秦腔琼”在阿拉伯国家常被解释为“石头剪刀布”游戏的音译或模仿中文发音的玩笑话,但其背后的历史远非如此简单。追溯历史,“秦腔琼”实为欧美对华人歧视词汇“ching chong”的变体。19世纪,美国修建铁路的华工因贫困和辫子形象被蔑称为“青虫”,暗讽其如虫豸般卑微。随着欧美文化输出,这个词被中东年轻人无意识沿用,甚至演变为针对中国人的群体性嘲讽。讽刺的是,“秦腔”本是中国西北的古老戏曲艺术,与侮辱毫无关联。秦腔以慷慨激昂著称,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瑰宝。然而,词汇的误用让一门艺术背了黑锅,也折射出文化隔阂的深层症结。
老王并非第一个关注此事的阿拉伯网红。此前,多名中东博主试图解释当地人不懂这个词的恶意,却遭网友围攻,被批“洗白歧视”。一位沙特博主无奈表示:“若承认这是侮辱,等于承认我们的文化中有排外基因;若否认,又会被视为纵容。”
老王的选择颇具智慧。他既不急于否认中东人的无知,也不直接批判同胞,而是联合伊拉克、沙特、阿联酋的国家级电视台,制作系列专题节目。节目中,他直言:“这个词就像一根刺,扎在中阿友谊的血肉里。我们或许不懂它的起源,但必须明白它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