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指出,贸易不平衡实际上维持了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货币和金融霸主地位。他认为,对于美国来说,追求贸易平衡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且会扰乱现有的秩序,增加混乱和不确定性,已经对美元汇率产生了干扰。
张军认为美国人未必愿意为此付出代价。他提到,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和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大市场,有机会处理需求问题,破解制造业国家的发展约束。中国需要尽可能释放国内潜在消费需求,形成支撑内循环的总需求,使企业和投资者在国内市场有可预期的稳定回报率和利润率。
张军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并不代表贸易擂台上的输赢,而是两国在自然禀赋、文化基因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结果。例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因此制造业较强。而美国则在全球科技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导致全球贸易格局中出现更多顺差集中在东亚的情况。这不仅是贸易政策的问题,更是这些国家内部高储蓄低消费结构的问题。
张军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获得了显著的整体福利增长。但美国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贸易不平衡,而是未能妥善照顾底层民众,保障措施做得不够好。同时,东亚尤其是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独特角色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全球经济已紧密相连,单一国家很难单方面改变这种局面。
张军提醒说,东亚地区的制造立国模式需要解决需求约束问题。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需保持较低工资以确保足够的金融剩余。这一均衡不易打破,个体没有高收入就没有高消费,最终需求成为发展的最大约束。日韩的经验表明,虽然依靠制造业扩张可以追赶欧美国家,但人均GDP始终未能追上美国,最终都面临需求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