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新一代歼-35战斗机的陆基空军型号首次公开现身,与一架歼-16战机编队飞行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此举被认为暗示空军有意采购这款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新型隐身战机,用于替换早期服役的歼-10与歼-11系列战机。未来,中国空军的歼-20隐形战斗机若与歼-35形成高低搭配,将与美军F-22A和F-35A的组合形成正面对抗。
自从歼-20服役后,中国航空界长期讨论是否有必要引入一款轻型隐身战斗机作为补充。美国空军在1950年代研发F-4“鬼怪”战斗机时,尝试用“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实现中距打击,从而摆脱近战缠斗需求。然而,在越南战场,F-4面对灵活的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等轻型战斗机时屡屡陷入苦战。总结越战教训后,美国空军提出“轻重搭配”的概念,由重型战斗机执行战略空优任务,轻型战斗机则承担战术支援与对地攻击角色。因此,F-15被打造为具备强大远距空战能力的重型战斗机,而F-16则作为简单灵活的轻型格斗机登场。
在大规模空战场景中,持续时间常常以小时计,谁能出动更多架次、维持高出勤率,谁就掌握胜机。数量稀少的重型战斗机负责中距能量占位压制,轻型战斗机则主攻近距离缠斗。混编机群疏散布阵的目的,是让敌方雷达难以集中精力探测。多方位、宽分布的攻击还可降低电子干扰的影响,导致敌方难以全面压制。一旦形成多方向导弹突击,即便敌方具备电子对抗和规避动作能力,也容易因应对不及而被突破。
2006年,美国空军正式宣布F-22A“猛禽”具备作战能力,同一天,首架F-35A“闪电”也成功完成首飞,象征着隐身战机时代的“轻重搭配”战略进入实战阶段。不同的是,F-22延续了空战至上的理念,注重争夺制空权,并在多次“红旗”演习中取得单机压制数十架“敌机”的惊人成绩。但从原计划的750架缩减到现有187架,数量劣势已经无法支撑其全球制空覆盖的初衷。而F-35虽然在外形与布局上有“缩小版F-22”的影子,却为了节约开支与降低研制风险,转向打造一款兼具远程航程与高载弹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空战性能上留下不少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