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和特朗普原计划在北京的会晤至少在9月份无法实现。尽管国际媒体对此事议论纷纷,但克里姆林宫一句“时机未到”便给这一计划泼了冷水。这表面上看似一场外交乌龙,实则反映了美俄中三国之间的复杂博弈。
佩斯科夫在7月20日的表态堪称外交辞令的典范。他一方面坚定表示普京与特朗普未来一定会晤,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排除了9月北京会晤的可能性。他强调会晤需要“等到大量工作完成”,暗示目前美俄双方尚未准备好谈判条件。这种矛盾的表态不仅是在打太极,更是在向美国传递信息:想见面,必须先满足俄罗斯的一系列条件,包括乌克兰撤军、放弃北约等难以立即实现的要求。
更有意思的是,佩斯科夫提到两人上次通话时,特朗普虽然言辞强硬但愿意推动和平。这句话看似给特朗普台阶下,实际上是在提醒全世界,那位扬言“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的总统,半年过去了仍未兑现承诺。
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变化莫测。2月刚上任时还热络商量沙特会晤,到了4月却骂对方“令人失望”,5月甚至直接升级为“普京疯了”。然而,7月他又通过佩斯科夫之口释放和平信号。这种反复背后隐藏着国内政治的压力——美国政坛对“通俄门”仍有心结。此外,特朗普正忙于对中国采取缓和措施,解禁芯片出口并夸赞中国管控芬太尼的努力,显然希望先稳住中国再谈其他。此时高调会晤普京可能会搅乱他的对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