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春,延安天寒地冻。延水河畔,呼啸的北风中,土窑洞里,34岁的作曲家冼星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了整整6天6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作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民族交响史诗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抗击侵略的前线,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1938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奔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他在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被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深深震撼,将所见所感凝练成长诗《黄河吟》。随后,冼星海在延安用6个昼夜为诗作谱曲,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1939年春天,《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唱响,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抗战中凝聚民族力量的时代战歌,鼓舞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勇前行。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战争。法西斯侵略者不仅侵占他国领土,还在文化、思想领域进行奴役和控制,妄图摧毁被侵略国人民的精神和意志。日本侵略者也不例外,他们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南开大学,破坏中国教育机构,推行日语教育,强制中国人学日语,企图斩断中华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