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值得在意的,不是一道题该判对还是判错,而是孩子能否在数学中感受到逻辑的美和思考的乐趣。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题目是这样的: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孩子写了3×8,却被老师判错。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说,写乘法算式时,应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即列式为:每份数×份数=总数。但家长们表示困惑,认为结果相同,顺序不应该影响答案。
几位公办小学的数学老师指出,原来在乘法列式时对顺序要求并不严格,但今年新教材要求更深入、详细地解释乘法的含义。如果只看结果,3×8与8×3确实没有区别,但在具体情境下,乘法算式表达的意思不同。例如,三元八斤的苹果和八元三斤的苹果虽然总价都是24元,但意义完全不同。符号表达本身有意义,规范表达就显得必要。这里的意义在于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逻辑正是数学之美的重要体现。
其实,这道题的对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原理。列式的顺序错了不得分,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学数学的“基本功”。毕竟,数学不只要计算结果,还要走通推理的过程。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答案正确当然最直观,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做对题目,更是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正是搭建清晰、固定的逻辑框架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模糊处理“谁在前谁在后”,可能会削弱他们对“单位—数量—总数”这一递进关系的理解。严格的顺序也是一种认知上的必要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