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大战西贝具备公共意义 预制菜争议引关注!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争议持续升温。此前,罗永浩发文批评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西贝没有使用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随后,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多条微博反驳贾国龙的说法,并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已收到一张疑似西贝中央厨房成品的包装袋照片。
近年来,西贝在消费市场上的口碑不佳,常被指责价格高而口感差。尽管如此,西贝在这次争议中的反应较为积极。贾国龙不仅明确表示西贝不使用预制菜,还承诺公开财务账目、供应商名录、原料成本和菜品制作工艺,邀请公众和媒体审查验证,并承认过去定价策略存在问题。这种态度与某些企业在舆情发酵后的消极应对形成对比。
此次争议反映了预制菜行业中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2026年将突破10720亿元,但增速正在放缓。这背后是接连爆出的负面信息,引发了关于是否应告知或标明预制菜使用的广泛讨论。
监管也在加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时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由于标准尚未完全明确,普通消费者在面对商家时往往难以掌握话语权,增加了不信任感。
从企业角度看,贾国龙认为应该要求使用预制菜的餐厅进行明示,而不是让未使用预制菜的餐厅自证清白。这种观点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值得被关注和讨论。
许多人将这次争议与多年前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维权事件相比较。虽然争议仍在继续,但今天的餐食口感问题高度主观,很难像当年的质量缺陷那样产生明确的赢家。这说明公共议题需要在各自立场中找到共识,以解决当前的信任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