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近日长满苔藓。近段时间以来,华北和西北等地许多地方雨下不停,很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北方降雨甚至比江南还“江南”,而江南本身却成了高温少雨。比如陕西就持续下了40多天的连阴雨,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14毫米,较常年偏多1.6倍,降雨量达1961年以来第二高。虽然大雁塔下的玄奘像披上苔藓变绿是AI制作,但明代城墙砖缝确实在连绵阴雨下迸发出青苔,披上绒毯般的“苔藓装”。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等权威机构的数据和专家分析,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确实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这并非一年的特例,而是近年来一个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最近10多年我国东部地区汛期多雨带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等地,较之本世纪头10年和上世纪90年代明显北移。此前位于该线边缘的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已逐渐稳固地位于线东南的半湿润区内。这种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华北雨季的显著延长,例如2022年雨季长达53天,较常年平均值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的降水强度也明显增强,北京等地的年降水量频繁刷新纪录。
从科学上分析,这种变化是自然气候周期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大气持水能力增强,为强降水提供了更多“原料”。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位置偏北、偏西,将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持续不断地输送到华北、东北甚至西北地区,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从而形成持续强降水。
降水格局的改变给北方不少地方带来气象灾害,但也带来了生态复苏。湿地面积持续扩张,干涸半世纪的湖泊重新蓄水,草原提前返青,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粮食种植面积显著扩大。毛乌素沙地在以往几十年的治理基础上已经快成为真正的森林,河西走廊呈现出汉唐盛世时的一片葱茏绿意,被称为水源漏斗区的华北,长期缺水的状态也得到了缓解。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当时北京那场创纪录暴雨,让北京大约接纳了50亿立方米水量,形成了水资源6.2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亿立方米,地下水4.4亿立方米。缺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的河北,也因此带来地下水四十多年来首次水位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