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中国科学家应去国际上卷 争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中国科学家在MOF领域发表了全球一半的论文,但在国际会议上获得报告机会的比例却不到十分之一。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内卷”,而是“失声”。中国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看似庞大,但在国际舞台上却缺乏影响力。科研的终极目标不应仅是发表论文,而应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全球规则制定中占据一席之地。
MOF材料被誉为“纳米乐高”,因其独特的孔洞结构,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尽管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量居全球首位,但国际学术界提及MOF时,首先想到的依然是那三位诺奖得主,而非中国团队。邹晓冬认为,中国科研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忽视了真正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在MOF材料的稳定性改进方面,中国论文中只有不到5%聚焦于此,而国外团队则用十年时间攻克了这一难题。
此外,中国在国际学术组织、期刊编委和标准制定委员会中的代表性不足。去年美国能源部发布的MOF材料应用指南引用的核心文献中,来自中国的仅有7篇。这表明中国科研人员虽然在论文数量上领先,但在定义研究方向和制定规则方面仍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科研陷入“数量陷阱”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评职称、拿基金等都依赖于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导致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虽然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由于最初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种评价体系迫使科研人员在国内外期刊之间左右为难。
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如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内期刊扶持计划”和教育部的“破五唯”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以期刊名气代替成果价值的现状。邹晓冬强调,必须改变评价体系,让“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成为核心指标,才能促使科研人员关注真正的科学难题。
邹晓冬所指的“国际卷”并非简单地出国开会,而是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中国需要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争取更多席位,参与标准制定,并提出原创性的研究方向。只有这样,中国科研才能从“论文大国”转变为“规则强国”。
为此,国家应支持中文科技期刊走向国际,机构需改革评价体系,个人则需提升国际交流能力。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科研才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影响世界,而不是仅仅追求论文数量。只有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科研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快讯]张馨予穿25斤礼服被赞红毯定海神针 期待值拉满](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0/29/02014569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