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2025年11月5日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突然宣布任务推迟。官方消息指出,飞船在轨期间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为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计划将延后执行。这一决定虽未引发公众恐慌,却悄然揭开了一个长期潜伏的太空危机——空间碎片正日益成为人类航天活动的“隐形杀手”。

此次事件中,三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已在轨驻留超过190天,圆满完成全部科学任务,并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完成交接。他们本可顺利返航,却因一次难以预警的微小撞击而暂缓归程。这不仅是技术应对的考验,更是一次对全球太空治理能力的警示。

空间碎片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巨型残骸,更多是毫米级的金属颗粒、脱落的涂料片,甚至是一颗螺丝。它们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相当于子弹速度的十倍。一块1厘米的碎片,撞击能量足以击穿空间站舱壁,引发失压险情。目前,地球轨道上可追踪的大型碎片超过4.4万个,而1厘米以上的微小碎片超百万,毫米级则达上亿。这些“太空尘埃”无法被地面雷达完全捕捉,却时刻威胁着在轨航天器的安全。

这些碎片之所以如此危险,在于其“不可控性”。大型碎片可通过轨道预警规避,但微小碎片难以追踪,航天器无法提前闪避。国际空间站曾多次因碎片逼近而紧急变轨,中国空间站也面临同样挑战。此次神舟二十号的撞击事件,正是这种常态化风险的具体体现。尽管飞船具备防护能力,但每一次撞击都需谨慎评估,因为哪怕微小破损,也可能在返回过程中因气动加热或压力变化而扩大。

![[快讯]京津冀等地大雾会持续多久 今日上午将逐渐消散](http://cn.gzbj58.com/file/upload/202511/05/23273929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