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短视频和直播中,一些看似感人的故事背后可能隐藏着“假卖惨真牟利”的黑灰产业链。例如,一个名为“小松”的主播,在网上以单亲爸爸送外卖养育孩子的形象吸引了40多万粉丝,但调查发现他并非真正的外卖骑手或单亲父亲,因此受到了行政处罚。
同样地,贵州毕节的网络博主“小葵”通过发布被家人逼迫结婚并遭受家暴的内容赚取了大量关注,播放量超过26万次,但这实际上也是一场骗局,相关责任人也被处以行政处罚。
另一个案例是“大先哥助农在行动”的账号,该账号打着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实际销售的商品与展示内容不符,四川乐山警方最终将涉案人员逮捕归案。
这些事件揭示了一条从前端打造人设、孵化网红到后端带货卖货的灰色产业链。很多网民在网上看到的所谓“悲惨”故事,从“单亲爸爸艰难养家”到“弱女子饱受家暴”,再到“帮农户卖货”,往往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利用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来获取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玩弄了社会朴素情感,亵渎了公众爱心,还扰乱了互联网传播秩序,破坏了社会公序良俗。此外,它们还会制造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挑拨社会矛盾。闹剧过后,留下的是对当地农产品名誉的损害以及对特定地域和群体社会形象的伤害。
此类视频不仅扰乱传播秩序,也会削弱社会的信任基础,欺骗网民感情。打着“助农”旗号的虚假“卖惨”行为,干扰正常市场信息,损害正规经营者的利益。对此类问题,相关部门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多次要求整治自导自演、虚假摆拍、“卖惨”求私利的行为。多地公安机关已严肃处理此类案件,并动用刑事手段打击此类违法行为,明确表示不允许“卖惨”坑人、带货赚钱。
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是每个主体的责任。平台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及时限流、清理这些以“卖惨”牟私利的博主;网民也需要自觉抵制此类内容,对夸张的故事多一份理性判断。同情心不应被愚弄,社会信任感也不应被消耗,“卖惨”骗人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