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因身体缺陷跑步送外卖。作为一名互联网时代的“键盘侠”,我本以为自己早已对各种“感人”新闻免疫。从“最美乡村教师”到“90后扛起责任”,我点赞无数,但这次却被一位外卖小哥的故事触动了。
打开朋友圈,清一色的“正能量”、“感动”、“致敬”。转发的链接里,外卖小哥挥汗如雨,步履不停。我收藏的《外卖小哥的自我修养》、《如何成为一名合格骑手》等“行业宝典”,似乎瞬间失效。这位外卖小哥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同事发给我一张媒体报道截图,我才恍然大悟:感动我们的不是奔跑的速度,而是“身残志坚”的悲情。报道中提到,呼和浩特的一位双臂肌无力的外卖小哥,因为无法骑车,只能跑步送餐,每天能送50单,而且几乎没有差评。不少网友已经开始脑补“励志大片”,准备赚一波热泪。
看着这满屏的感动,我却有些困惑:这事儿真的值得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吗?感动背后,谁在买单?送外卖就是和时间赛跑,超时扣款、差评警告是标配。平台算法的精准计算和顾客的催单,是每一个外卖员的日常。这种“玩命”的奔跑,就像赌桌上的筹码,每一步都标好了价格。安全、健康、尊严,都可能成为“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