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科技板块再度掀起涨停潮,吸引了国内私募机构的密切关注。部分私募开始审视恒生科技指数在连续飙升后的盈利前景,考虑实施获利了结策略。
数据显示,自1月14日以来一个多月内,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超过34%。同期,港股恒指也录得15%的涨幅,远超A股主要指数的表现。然而,随着港股市场的波动性增强,市场对后续走势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多家私募机构发出警示,认为港股科技板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随着港股估值的快速修复,A股中的核心资产开始显现为阶段性价值洼地,具备进一步上涨的潜力。知名私募机构“相聚资本”的研究总监余晓畅指出,尽管他认为港股仍有上涨空间,但这一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在当前风险补偿较低的情况下,会考虑适时兑现部分收益。
据统计,2025年以来,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已飙涨超过26%,位居全球资产表现前列。特别是自1月14日以来,该指数累计涨幅超过34%,恒指也上涨了15%。随着港股行情的持续攀升,市场波动性加大,显示出投资者对后续走势存在不同看法。
余晓畅表示,随着股价的快速上涨,投资回报率已有所下降。因此,在涨幅较大时,会考虑进行盈利兑现。他将继续选择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稳健现金流的标的,并在短期涨幅过大时注意风险控制。对于涨幅过大的个股,他会通过高抛低吸来平抑组合净值的波动。
星石投资的高级基金经理汪晟认为,港股领跑的原因在于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定价极低,与业务相似的美股公司相比,估值差异巨大。这种非理性的定价差异为港股提供了巨大的修复空间。随着非理性因素的逐渐消失,港股定价将逐渐趋向合理,中长期优质股权有望获得更公允的定价。他在当前时点下强调,投资性价比需要权衡,潜在收益与风险并存,特别是公司层面的不确定性和估值的提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