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地月大救援 青春书写太空传奇。深空探测是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地月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对于支持月球资源开发利用、人类地外长期驻留与跨行星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太阳系探索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24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在地月空间探索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部署了全球首个地月空间大尺度三星星座,并取得三项“全球首次”的重要成果。这一成就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科研团队,他们历经发射异常、跨越“死亡线”、“加速”奔月等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120多天的“逆风翻盘”。
在浩渺的地月空间中,三颗卫星宛如音符律动,谱写神奇的引力乐章。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皓表示,这些卫星已稳定运行超过200天。然而,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300多个日夜前,“3·13”发射异常让科研团队经历了至暗时刻。2024年3月13日,搭载DRO-A/B双星组合体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但随后,卫星被“甩”入远地点仅13.4万公里的“绝望轨道”,远低于预先设计的29.2万公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年轻的科研团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地面测控数据显示,重达581公斤的双星组合体以每秒超过200度的速度疯狂翻滚。为了使卫星稳定下来,应急飞控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紧急上注指令和修改参数阈值等操作,最终成功消除了旋转。接下来,他们又面临太阳翼异常的问题。经过一系列紧张的操作,终于让“受伤”的太阳翼重新“追光充电”。
轨道高度不足预期一半,燃料余量捉襟见肘。如何将卫星从“绝望轨道”拽回正轨?科研团队经过40小时不眠不休的努力,制定了详细的轨道重构方案。最终,卫星成功抬高到预定轨道,越过“死亡线”。这场持续120多天的“太空救援”在2024年7月15日迎来终章。当“负伤”的双星组合体滑入预定轨道,团队成员们激动不已。
此次地月大救援不仅挽回了价值数亿元的卫星,还验证了多项“全球首次”技术,如航天器DRO低能耗入轨、超远距离星间通信等。美国知名科学杂志IEEE Spectrum评论称,中国在掌控复杂航天动力学方面的能力已与美国旗鼓相当。
这支年轻团队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极限压力下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技创新,为人类的未来点亮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