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天工作制”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四川绵阳市商务局近日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旨在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活力。其中,落实休假政策中提到,鼓励企业弹性调休,推广夫妻共享,并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
其实,4.5天工作制并非绵阳首创。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至今,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在相关文件中明确鼓励4.5天工作制,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例如,有的规定每年的若干月份实行,少则3个月,多则大半年;多休的半天可用年假抵扣或加班换取,以维持法定工作时长;公安、医院等单位需以保障公共服务需求为前提,暂缓或有条件地实行。
每次提及4.5天工作制都能引发广泛讨论。一方面,休假安排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注度自然高;另一方面,该模式尚未大规模推行,距离大多数人依然遥远。绵阳此次提出鼓励4.5天工作制,能否激起多大反响还有待观察,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今天,“工作4.5天”更能引发社会共鸣。例如,在反内卷、摆脱无效加班,更好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社会共识越来越高;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也有了更强的紧迫性。让国民拥有更多休闲时间,正是优化消费环境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4.5天工作制本就是在提振消费的背景下提出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消费。这与当前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更加适配。然而,该模式大规模推行仍面临诸多挑战。休假制度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主体的感受并不一致。政府机关单位与普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实行4.5天工作制上存在实施动力和利益考量上的差异。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对此接受度也会因人而异。如果多休半天导致收入降低,每个人的选择或许不尽相同。
很多人对4.5天工作制表现出复杂态度,这源于一种现实情况——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连双休、带薪休假等基础权益都无法得到充足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谈论4.5天工作制难免让人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和用人单位,在充分平衡好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推行4.5天工作制。但从更宏观层面看,无论是保障劳动者权益还是服务于提振消费,都应尽快将双休、带薪休假等基础权益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