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物分享”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冲击了表面祥和的带货市场。它反对的是平台、品牌、KOL共同构建的叙事陷阱。在这个被包装成“理想生活”的故事里,好像只要跟着推荐清单走,我们的生活就能变得井井有条、有质感且不会脱离掌控。但现实是,我们买下的不只是商品,还有过度承诺带来的幻灭。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一个交换意见、了解他人的场域变成了人人都能发声的大型饭局,“互相种草”正是这场饭局里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它带着一点挖到宝的窃喜、一点分享的热情,还有一丝劝诱入伙的兴奋,让被种草的人忍不住问:“真的假的?链接发我。”
最初,种草是为了分享经验。选项太多、信息太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现代人正在丧失自主判断力,具体表现为:买一块洗碗海绵都要听从KOL的意见。于是我们发现自己正处在迈克尔·戈德海伯所描绘的“注意力经济”里——当信息过剩成为常态,能够将它们筛选、整合并打包推荐的人拥有了通往流量宝库的钥匙。
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硬广和暗广。那些看起来只是随手推荐的内容,背后是无数商家和公关的精心运作。种草内容就是这种模式下的标准化产品:它能带货、能变现,甚至可以撑起一整条内容供应链。久而久之,种草变成了带货,带货被写成了剧本,剧本也拍得像流水线。打开手机,每条“好物推荐”都像是AI写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去不复返。
即便“剖凉粉”行为,也很难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自证清白。然而,就在以“好物分享”为代表的种草经济面临信任危机时,以揭露一切事物美好表象之下的“歹毒之处”为出发点的“歹物分享”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