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彬州发生了一起恶性婚闹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伴娘被多人用胶带捆绑在共享单车上,在尖叫与挣扎中遭受强行亲吻,周围围观者的哄笑与冷漠令人痛心。当地政府将此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轻描淡写地归咎于“婚闹风俗”,这一回应未能平息公众质疑,反而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法治原则向陈规陋习妥协的问题。
事件中的“婚闹”者们借“传统”“热闹”之名,实际上进行了人身伤害与人格侮辱,其行为已触碰法律红线。强行亲吻涉嫌构成强制猥亵罪,使用胶带捆绑、限制他人自由则符合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参与者共同营造了一个默许甚至鼓励暴力的环境,这是对法律尊严的公开挑衅。山东、江苏等地已有先例,对类似婚闹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证明任何传统习俗都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免罪金牌”。以“风俗”为违法事实披上温情外衣,实则是削弱法律权威,助长“法不责众”“法不责俗”的侥幸心理。
争议性回应深刻暴露了基层治理在人情社会网络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碍于邻里乡亲关系,一些执法人员有时会对“私人场合”或“民俗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产生惰性,倾向于以倡导文明等柔性劝导替代刚性的法律制裁。然而,刑事犯罪的本质不会因发生场景的私密性或披上“风俗”外衣而改变。若当地政府仅作口头承诺而未启动实质性的调查与问责,便是对恶行的变相纵容,也反映出治理模式未能实现从“事后倡导”向“事前预防、事中干预”的有效转型。
根除这一社会痼疾,亟需构建刚柔并济、多元协同的长效治理机制。政法机关应坚守“零容忍”立场,主动、及时介入侦查,通过典型案例彰显法律的不可侵犯性。民政部门和社区应将治理关口前移,积极组织引导新人签署《文明婚庆承诺书》,明确禁止行为清单,并探索设立“婚礼文明督导员”制度,进行现场引导与风险干预;还可考虑将文明婚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等关键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将恶性婚闹者纳入社会诚信体系进行约束,形成联合惩戒效应,提高违法成本。与此同时,需加强常态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的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让潜在受害者清楚知悉维权途径,勇于打破“人情”与“沉默”的桎梏。
婚礼本是寄托着爱与承诺的神圣仪式,“婚闹风俗”不应成为纵容丑陋行为的遮羞布。此次恶性事件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创伤,更是对文明社会的公然挑战。我们期待当地政府能将“会管”的承诺转化为彻底的调查、公正的处理和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这既是对个案的必要交代,也是向全社会传递清晰的信号:法律尊严高于一切陋俗,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容以任何名义践踏。唯有让法治利剑高悬,辅以精细的基层引导和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彻底铲除恶性婚闹的生存土壤,让婚礼回归应有的纯洁、文明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