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让北极航道的商业运行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可通航性与使用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船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驶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标志着中欧北极航线在俄乌冲突之后再次启航。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导致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等国际航运公司暂停往返俄罗斯的海运业务,北极东北航道的国际通航量大幅下降。2021年,北极航道总货运量为3500万吨,国际货物过境量超过200万吨,主要贸易货物为能源及大宗矿产。受西方国家制裁影响,目前北极东北航道的海运活动以承运俄罗斯货物的国内航线为主,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海上贸易中断,仅有少数国家如中国使用该航线。
2023年10月红海危机爆发之后,经苏伊士运河的国际贸易受阻,亚欧航线被迫绕行非洲好望角,海运成本飙升,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增加了亚洲和欧洲国家的经济运行成本。据统计,2024年我国与欧盟海运集装箱贸易吞吐量超过1400万标箱,其中超过90%绕行好望角。加之俄乌冲突升级,今年9月波兰一度关闭通往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欧班列运行受阻,铁路运输网络几乎陷入瘫痪。在这种情况下,连接亚洲与欧洲的东北航道再次受到国际瞩目,成为缓解国际海运危机的解决方案。
从上海出发,穿越白令海峡绕行至欧洲,航程约20天,比经苏伊士运河的亚欧航线缩短近10天,比绕行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近约30天,东北航道在时间成本上更具优势。然而,东北航道并非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亚欧航线。受气候影响,每年的可通航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的7-10月。即使在夏季海冰融化时,通航东北航道也需要破冰船引航。由于航线还未形成规模运输,破冰引航费用较高。目前,与传统亚欧航线相比,东北航道并不具备经济成本优势,且浮冰可能对船舶航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降低了其对多数航运公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