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责印度、巴西、瑞士等国为贸易谈判中的“问题国家”,要求这些国家开放市场并停止损害美国利益。这番强硬言论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基调,将单边施压的外交策略推向新高。
随着多边贸易体系持续动荡,美国以关税为武器、以市场准入为筹码的作风是否真能迫使新兴经济体低头,抑或会引发更广泛的反噬?卢特尼克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政府贸易策略的延续。自上任以来,特朗普一直强调“对等贸易”,主张通过双边谈判而非多边框架解决争端。卢特尼克在采访中明确提到,特朗普的谈判逻辑是“第一份协议总是最优惠的”,后续协议条件会逐步提高,这一策略在美欧、美日谈判中已见端倪。例如,美国与欧盟达成的有限贸易协议被舆论视为“拆解式合作”,即通过分阶段谈判逐步撬开市场。
同期,美国对瑞士的指责更具代表性:卢特尼克称瑞士虽是小国,但对美顺差高达400亿美元,暗示其“占尽便宜”。这种将贸易逆差直接等同于不公平的叙事掩盖了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复杂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1.18万亿美元,但逆差来源高度集中于中国、墨西哥等制造业大国,而非瑞士这类高端服务业经济体。卢特尼克选择性强调顺差问题,实则是为进一步施压寻找借口。更重要的是,美国近期频繁启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例如,在美印谈判中,特朗普一边对印度钢铝产品征收50%关税,一边释放乐观信号称“两国必能达成协议”。这种矛盾姿态反映了美国试图以威胁为杠杆,迫使印度在俄罗斯石油进口、市场准入等领域让步。然而,权威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指出,单边制裁和威胁长期来看可能削弱美国信誉:印度已逐步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转而增加本币贸易比例。美国若一味强调“修理”,恐将加速贸易伙伴的“去美国化”进程。
作为“欠修理”名单上的重点对象,印度和巴西的应对策略凸显了新兴经济体的韧性。印度方面,莫迪政府以“软硬兼施”回应:一方面,商业部长戈亚尔率团赴美谈判,展现合作意愿;另一方面,印度官员明确要求,若美国希望其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则需允许印度转向采购伊朗或委内瑞拉原油,此举直接挑战美国制裁体系。印度智库“观察研究基金会”分析称,印度通过多元化能源进口稀释美国压力,俄罗斯石油进口占比已从战前的2%激增至20%,表明地缘经济考量优先于美国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