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消费贷利率不能低于3%。多家银行内部人士确认了这一政策调整。
对于监管部门设定3%的红线,业内认为原因复杂。一方面是为了遏制银行间的内卷式竞争;另一方面,则是担心过低的利率可能导致贷款流向难以控制。部分受访人士表示,如果不加以规制,经营贷、信用卡等领域曾经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在消费贷领域重现。
尽管如此,在信贷需求相对平淡的情况下,消费贷仍被视为一个不错的增量市场,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升级难以避免。
江浙沪某银行人士杨磊(化名)表示,他们已经严格执行新规定,并未利用最后机会抢夺客户。“我们银行采取的是正常做法,愿意贷款的客户早就提了。”他解释说,3%的利率确实已经很低,监管此举可能是为了避免重演经营贷置换房贷的情况。
有银行业分析师指出,监管的初衷在于鼓励消费,特别是大额消费,而非让低息贷款流入其他限制性领域,如置换房贷。但事实上,随着消费贷利率不断走低,已有不少人开始用消费贷置换房贷或进行其他投资。北京居民杨峰(化名)就是一个例子,他通过申请消费贷来置换商业贷款,以降低自己的还款成本。
面对这种情况,杨磊认为,如果客户直接转账,银行可以监控,但如果提现并通过多个渠道流转,贷后监管将变得非常困难。此外,许多客户申请消费贷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置换高息小贷,银行对此也有所默许。
某股份行人士戈一(化名)表示,虽然该行从未推出低于2.7%的消费贷产品,但今年计划加大消费贷投放力度。在他看来,消费贷市场的现状与当年信用卡市场相似,若不加以规范,未来可能出现类似信用卡内卷和不良爆发的情况。
杨磊提醒消费者不要过度相信某些中小银行宣传的2.5%低利率,这些优惠往往是通过短期优惠券实现的,一旦优惠期结束,整体利率会大幅回升。多位银行人士认为,3%左右的利率底线应当保持,因为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也在2%左右,过低的利率不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