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在人民网留言板上发帖称,深圳小学放学时间过早,不方便职工家长接送及看护,建议延时至18:30放学。宝安区教育局回应称,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至18:00,特殊情况需要延时的由学校妥善安排。
小学一般在下午3点半、4点左右放学,而双职工家长下班至少也在5点以后,这个尴尬的“时间差”一直是很多家庭的烦心事。因此,《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孩子的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
2021年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印发《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明确了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段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在正常上课日的下午放学后开展1-2课时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超过18:00。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深圳市民的欢迎和点赞。然而即便如此,仍有家长呼吁将放学时间延长到18:30,这反映出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方面,课后服务本质上是延时工作,老师们的体力和精力投入较大,无限延长放学时间并不妥当;另一方面,即使课后服务时间能延长,相关安排或课程能否满足孩子的多样化需求也是个难题。家长们因为工作繁忙,希望延长放学时间,这也是无奈之举。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要求双职工家长都能在5点准时下班或者每个家庭的长辈全体出动接送孩子,也不现实。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北京推出了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上海公办中小学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浙江杭州的课后服务被家长称为“晚托班”。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不少地方聘任了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一些学校还利用周边资源,组织学生去大学操场、图书馆等地活动。
小学生的放学时间是一个社会性难题,单靠教育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或许可以从单位、企业端发力,比如协调双职工的一方单位对家庭特殊情况者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其提早上下班。前不久多地出现“共享奶奶”接孩子放学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各方的难处都应该被听到、看到,一味延长课后服务时间恐非长久之计,还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