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韩国政坛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前总统尹锡悦被追加起诉,代总统韩德洙辞职,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的案件也被发回重审。
当天下午,韩国大法院对李在明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一案进行宣判,决定将该案发回二审法院重新审理。这一判决意味着李在明参加总统大选之路再添波折。该案件源于2021年竞选期间,李在明隐瞒其与城南市地产腐败案的关联。尽管一审法院曾判处其1年有期徒刑(缓刑2年),但二审法院以“证据链不完整”为由宣告其无罪。根据韩国《公职选举法》,如果总统候选人被判罚款100万韩元以上或有期徒刑,将自动丧失议员资格,并在10年内丧失被选举权。最新民调显示,李在明的支持率为48.5%,位列第一。然而,司法裁决引发舆论对其“政治清算”的质疑,重审程序预计耗时3个月,与6月3日的大选投票日形成时间赛跑,最高法院加速审理的动机被指“意图操控选举进程”。
同日下午,代行总统职权的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宣布辞去代总统及国务总理职务。他表示,“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我将辞去国务总理职务”。韩媒认为,韩德洙事实上已发布了总统大选的出马宣言。分析认为,其辞职意在规避《公职伦理法》对在职官员参选的限制,同时摆脱过渡期施政乏力的舆论压力。不过,此举也引发了宪政危机:国务总理职位空缺后,经济副总理崔相穆暂代行政职能,但无权签署重大外交、军事文件;依据宪法第71条,需在7日内任命新代总统,但朝野政党围绕人选展开激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