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要求,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但也有人疑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大力提振消费是否矛盾?是否只有党政机关多“花钱”才能刺激和带动社会消费?
《条例》规定了33个“严禁”,涉及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强化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责任落实。这种“紧”主要针对公款公务方面的奢侈浪费。
现实中,公务消费只占全社会消费的一小部分。指望通过公款大吃大喝或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来拉动消费并不现实,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外部负效应,如失民心、损公义,破坏营商环境、扰乱经济秩序,对全社会的消费提振并无益处。
整治违规吃喝和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确实影响了一些高档餐厅和项目的客流,但这些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把它们与提振消费对立起来,只会混淆视听。即使这些生意受到影响,也是斩断寄生在不正当利益链上的牟利,让商人回归市场,回到健康营商环境上来。一个健康的充满生机的市场,才是广大消费者的信心所在。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更进一步提高到4%;已二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这表明公共支出并没有减少,而是在增加。以促进和保障双发力,增强社会消费的内驱动力。
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如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各类文旅活动项目开展,推广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发放育儿补贴等,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基础建设等关键领域,既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又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从而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本质上与提振消费一致,不是不花钱,而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紧下来”的财力变成更多的民众福祉和发展增量。这正是广大消费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