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秋裤预警已经拉响。这波冷空气确实“冻”真格了,大家要准备好厚衣服应对寒冷天气。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气温下降,有人忙着换季衣服,有人则坚持“春捂秋冻”的原则。其实,在逐渐降温时,适度“秋冻”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免疫球蛋白,提高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从中医角度看,秋季阳气内敛,适当接触凉意可促进气血流通,避免过早闭藏导致“内热外寒”。但任性“秋冻”不仅没有太大的用处,还可能冻出病来。
因此,“秋冻”也得讲究方法: - 气温在20℃以上时,可以相对减慢增加衣物的速度,通过微寒刺激提高身体免疫力。 - 当气温降到15℃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增加厚衣物。 - “秋冻”应以“手脚温暖、背部微凉”为度。 - 腹部、脚踝和颈椎这些部位不能挨冻。腹部受凉后可能出现腹泻、疼痛等慢性问题,女性还会加重月经期的不适症状。体质偏弱容易手脚冰冷的人更应注意足部保暖。
随着气温降低,各式各样的保暖方式上线,但有些方式是错误的: - 穿得越多并不一定越暖和。衣服的保暖性不仅与厚度有关,还取决于含气量和透气性。如果穿得过紧过厚,会使衣服夹层之间的空气变少,热量更易向外扩散,保温效果反而不明显。 - 穿很厚的衣服睡觉会影响体表血液循环和皮肤新陈代谢,使被窝内的湿度增加,不利于保暖和健康。 - 喝酒并不能让身体真正暖和起来。酒精对中枢神经有暂时性麻痹作用,使人感到“暖”,但实际上会因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加快而消耗更多热量,导致失温。 - 紧闭门窗御寒保暖也不可取。门窗紧闭的房间二氧化碳会上升,长时间工作或学习会导致缺氧引发头昏等不适。天气再冷也应每天按时开窗通风。 - 吃高热量食物并不一定具有暖身效果。高热量食物虽然产生的热量高,但如果体内代谢跟不上,产能也跟不上,暖身作用就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