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中美经贸团队再次进行谈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围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展开讨论,最终同意尽快举行新一轮经贸磋商。这场对话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流涌动——就在一周前,特朗普政府刚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100%的关税,随后又因中方反制措施迅速转向缓和。中美经贸博弈的“过山车”模式,反映出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中美这场拉锯战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战。美方一边挥舞关税大棒,一边又急着递上“对话邀请函”,这种先硬后软的姿态,暴露了其战略焦虑与内部矛盾。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始终在“脱钩”与“合作”间摇摆。高喊“降低对华依赖”的同时,试图通过关税迫使中国让步。这种逻辑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
以近期稀土出口管制为例,中国精准打击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的软肋。全球70%的稀土开采、93%的稀土磁体制造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若想绕过中国供应链,成本将飙升数倍。美国专家坦言:“中国能瘫痪美国经济,而我们无计可施。”这种反制手段让美方意识到单边施压只会反噬自身。当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后,美股单日暴跌超2%,华尔街的恐慌直接给了白宫一记耳光。
中方的态度始终明确:谈可以,打奉陪,欺没门!从稀土管制到对美光公司实施禁令,每一步反制都直击美方要害。这些措施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更向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但愿意通过对话管控分歧。